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空间,减少了人和人之间的信息隔阂,促使网民开始成为发布信息、形成舆论的主力军。相较于现实环境中的舆论,网络舆论表现出多样性特征。那么,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下,如何精准地洞察舆情呢?
(一)
透过现象看本质。首先,要从议题上判断事件的局部性和全局性。局部性的事件往往是偶发的、属于个案性质的,可能不具备普遍性和持续性。只要及时发现,快速处理就能消除舆情。相反,全局性的事件往往具有广泛的影响和高频发生的特点,反映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类事件通常意味着存在潜在的系统性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和深入分析。
例如,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引发轩然大波。论文开篇明确提到“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良性肿瘤”,而在论文中却赫然写道:“选取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
男性怎么会患上子宫肌瘤呢?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事件曝光后,医院迅速回应,认定霍某某存在“学术不端”,对其作出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并取消五年内晋升资格。如果只有这一篇论文造假,这就是局部性的事件,医院迅速处理之后,舆情会慢慢消除。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有人到知网一查,类似”男女不分”的妇科论文竟多达30余篇,涉及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产后出血等女性专属疾病研究,就连核心期刊也没能幸免。“问题论文”的作者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福建等多个省份的医院,既有来自乡镇卫生院的,也有知名三甲医院。
那么,现在的事件就不是局部性的了。有人认为,作者造假可以说是个人问题,学术期刊能够发表出来就不那么简单了。作者的问题只是学术不端链条上的冰山一角。还有评论反思当前的职称评价体系,提出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这个角度来讲,该舆情事件就是全局性的了,需要相关部门关注和反思。
其次,从动因上区分无意之过还是有意为之。无意的失误和行为虽然会引起关注,但一般不如有意作恶那样严重,且网民更容易对无意之过保持宽容、对有意为之保持苛责。
同时,也需要区分事件是由个体的私德问题引起,还是由于公共管理的漏洞而形成。如果是前者,则质疑焦点往往针对个体,如果是后者,则既要追责主要负责人也要追责相关部门。
(二)
分析热度和扩散范围。这一过程需要对舆情事件的参与群体、人员规模和传播范围进行评估。一方面,不能过度舆情焦虑,仅凭借某个帖子或某个事件上了热搜,就草率地认为该帖子或事件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不能采取“鸵鸟策略”,视而不见,一味地躲避。为了准确评估舆情热度和扩散范围,需要进行数据的交叉验证和多角度分析。例如,综合社交平台、新闻媒体和在线论坛等多个途径的数据,分析事件的传播模式和用户互动情况,更全面地了解舆情事件的实际扩散范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舆情事件中,一定要关注主流媒体的参与程度,尤其是中央媒体的介入。例如,在三河市禁色事件中,人民日报、新华网、半月谈等30余家主流媒体集体发声,舆论场从“地方争议”转向“全国性治理议题”。还有中央媒体,将事件延伸到了“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提醒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力戒虚功、务求实效,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作风建设做扎实、做到位。”那么,此时的事件不仅仅是网络舆情了,更是地方官员的执政作风问题。4月27日,中纪委的通报,就是从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官僚主义严重的角度。
所以要关注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比如,人民日报评论、人民日报政文、人民网评、新华社评论、半月谈评论、新华时评等。
此外,网络平台的“热搜”功能受流量导向的影响,虽然能迅速凸显某些话题,但并不总能准确反映事件的公共重要性或社会关注的持续性。因此,舆情洞察不仅要看危机事件在网络上的反响,还要判断其发生的频率;不仅要分析网络上的可见数据,还要结合实际社会情境和历史文化背景,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态和意识形态动因。
(三)
分析辨别核心群体。核心群体可分为直接利益群体和间接利益群体,直接利益群体是那些与事件密切相关的群体,往往是事件当事人;间接利益群体虽不直接受事件影响,但其对事件有持续关注和潜在影响力,往往是关注度高的网民。
由于直接利益群体的诉求更为直接和紧迫,因此在制定舆情响应策略时,应优先考虑他们的诉求,同时也不能忽视间接利益群体,要进行适当的沟通。这种全面和均衡的响应策略,有助于减少对真实社会需求的忽视,从而防止决策失误与资源浪费。
其次,不同社会阶层对同一问题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上层群体通常更关注制度的完善和长远规划,期望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治理结构来解决问题;中层群体则更注重制度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关心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增长;而中下层群体则主要关心自我的生存权和社会公平,更加关心实际的受益情况和公平性。
分析辨别核心群体的一个方式是对不同平台的用户构成进行总体把握。比如,小红书的用户大多为年轻女性,并且发达城市以及收入较高的女性占多数。相比其他平台更加年轻化。知乎的用户多为男性,高学历以及发达城市的男性居多。快手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用户居多。
以微博为例,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微博用户的年龄介于16岁至22岁之间,达到1.3亿人次,40岁以上的微博用户仅占20%。这意味着微博上的话题讨论主要由年轻群体和下层群体驱动。这些群体在微博上表达的观点通常不涉及复杂的政治或经济分析,而更多基于朴素的正义感。因此,洞察舆情事件中的核心群体有助于更精准地响应各个群体的具体需求、优化资源分配,避免无效或适得其反的沟通和交流。
(四)
区分理性批评和非理性情绪。理性的批评往往基于事实和逻辑,能够为事件的反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要虚心接受并认真对待。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应表现出对公众意见的尊重和开放态度,以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不过,还有一些热点话题讨论中,网民表现出基于朴素道德争议的非理性围观。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需要避免盲从非理性舆论,既要保持高度关注,又不应被其过度牵制。
例如,在一些群情激愤的事件中,网民常常会出现泄愤式的非理性讨论,或者是将未经证实的传言当作事实,要求相关部门从严惩处。官方如果仓促应付,将会偏离真相的航线,甚至带来衍生风险。这就需要在风险研判时立足核心事实,明确公众的真实需求,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洞察此类舆情事件,既需要梳理清楚事件发生过程和关键转折点,并细致监测分析不同平台上的群体心态和舆情态势,客观评估舆论中理性与非理性的比例,有理有据、分类分层地加以应对。
总之,在洞察舆情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多学科的分析方法。不仅要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舆情的扩散范围,还要从心理学角度看利益群体的社会心态,从政治学、社会学角度分析背后的意识形态风险,由此形成对特定舆情所处时空情境的复杂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