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特点及应对

什么是谣言?“谣言”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先秦时期“谣言”一词基本是单义词,表示“民间流传的歌谣或谚语”义。

(一)谣言溯源

最初,作为“民间流传的歌谣或谚语”含义时,谣言具有评议时政的功用,阐发了普通百姓对公众感兴趣的热点事件、新闻人物或敏感事物的看法。后来“民间流行的歌谣或谚语”义的“谣言”逐渐为其同义词“民谣”所替换,从而使得中性名词“谣言”从汉语共同语的词汇系统中被淘汰出去,但在汉语方言中仍然有所保留。

据《汉语大词典》第11卷,谣言有两层含义:

①民间流传的歌谣或谚语。如,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一:“前史载谣言者,信哉不可忽也。”

②没有事实根据的传言。如,军中谣言,虽未辨虚实,然不可不防。(罗贯中《三国演义》)

到了现代普通话中,“谣言”仅继承了古汉语中的义项②,意为“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谣言”从古到今,不仅概念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感情色彩也由中性演变为贬义。

(二)网络谣言的类型

谣言作为一种古老的传媒,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呈现出全新的面目特征,并深刻影响着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法治网舆情中心以2024年网络热传的154条谣言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谣言内容,分为六种类型:

一是虚构社会民生事件,涉及经济社会、食品卫生、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等领域,其中关注度较高的谣言有“苏州大量外企撤资”“山东19万文科考生滑档”“重庆80%的工厂暂停招聘”等。

二是编造或夸大灾害事故,部分谣言夸大灾情险情,如伤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大等,吸引关注。如网民散播虚假信息称“青海地区因洪水数十人死亡上千人失踪”。部分谣言伴随自然灾害、突发事故而生。如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后,“喀什、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1级地震”“阿克苏某小区楼被地震晃歪”等谣言集中爆发。

三是臆测编造公共政策,一种是假借官方名义,编造所谓“利好政策”,误导公众。如一份印着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社部印章的“红头文件”,假称国家要发放乡村振兴扶贫补贴。另一种是利用大众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度,歪解国家政策信息。如某些自媒体将“房屋养老金”歪曲解读为“变相”征收房产税等。

四是“伪科普”信息,较多谣言涉及养生、疾病预防等领域,如“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以预防流感”“靠吃减脂餐就能轻松变瘦”等“伪常识”;部分谣言假借高校、专业机构之名传播“伪科普”,如谎称“冻馒头不能吃”是来自浙江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利用高科技概念制造噱头,如“量子赋能”种子骗术等。

五是涉旅游出行类谣言,这类谣言利用近年来的文旅热潮,编造虚构与文旅环境相关的不实信息。如炮制“去云南旅游每人补贴3169元”等“旅游补贴”谣言,散播“新疆楼兰故城一张门票3500元”涉门票类谣言。

六是恶性犯罪案件类谣言,造谣者刻意炮制一些令人发指的犯罪情节和案件细节,挑动公众的不安全感。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布南京“大行宫地铁站有人持枪行凶”的虚假信息、捏造“广西柳州醉酒女子街头被强暴”谣言等。

(三)网络谣言的特点

谣言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反映,当人在面对自己不确定性的事物的时候,出于畏惧或出于安全性考虑,便会“激发人们的‘风险感’,继而促进了负面情绪的产生。”

数据时代下,还有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在谣言的发布时机、具体场景、内容主题等方面煞费苦心,以便搭蹭社会热点,增加谣言的迷惑性和传播力。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一是在特殊背景下针对特定主题进行造谣。比如涉汛网络谣言,集中在6月至9月,这类谣言与实际汛情灾情信息同时出现,让人难辨真假。

二是对真实发生的突发案事件进行二次加工。突发案事件发生后,造谣者善于见缝插针,在公众急切想了解事件真相的“信息真空期”编造谣言,渲染事态的严重性,制造恐慌气氛。

三是虚构事件触及公共安全、公众利益等敏感话题。此类虚假事件具有公共属性,容易激发公众惊恐担忧情绪,严重者可能威胁社会稳定。例如,男子造谣某早餐店老板感染艾滋病,导致人心惶惶,周边居民不敢前往早餐店消费,严重扰乱社会正常秩序。

短视频用户规模大、制作门槛低、草根属性强,让一些不法分子看到“商机”,成为网络谣言的主要“策源地”。例如,网络上的一种说法甚嚣尘上,“注射端粒酶基因可逆转衰老,永葆青春”。在一些医美机构甚至可以看到相关的广告和疗法。近期,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委网信办等单位联合发布的“科学”流言榜,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科学辟谣。

法治网舆情中心统计,在154条网络谣言中,近四成为视频化信息。造谣者通过视频嫁接、特效等技术,呈现事件发生的虚假场景,添加具有煽动性的醒目文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紧迫感,受众出于寻找安全感的本能诉求,对谣言内容信以为真。

另外,当下AI工具的普及降低造谣成本,只需要输入关键词,AI软件就能自动在网络上抓取和事件相关的素材,定制化生成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的文本和视频,具有较强的迷惑性。

(四)网络谣言的应对

那么,社交媒体时代该如何应对谣言呢?卡普费雷在《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中引用了美国社会学家希布塔尼对谣言的定义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重要性决定了事件的热度、公众的参与度,模糊性决定了谣言的传播力、公众的接受度。

还有学者将谣言传播公式做如下表述,即谣言的流通量=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传播者影响力/公众批判能力,在该公式中不难看出谣言的散播范围与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传播者的影响力、公众的评判能力息息相关,新媒体时代下,谣言信息极易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病毒式传播。

以快制快,防止舆论发酵。速度是谣言的生命力。抢抓速度也是辟谣的第一要务。当谣言刚开始传播,就第一时间监测、研判、澄清,将真相及时传递给更多受众,有助于阻断谣言的传播链,避免谣言在跨社群传播时发生进一步变异,酿成更难控制的舆情。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因人际摩擦冲突而产生的众多图片或视频谣言,相关部门有必要第一时间主动介入。尽早还原事实真相,将谣言遏止在初始阶段。

利用资源,多方联合治理。社交媒体谣言是一种网络舆论现象,但当谣言持续发酵、疯狂传播,很可能最终将演变为社会乱象。因此,整顿谣言应当各方共治、多管齐下。除了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外,宣传、网信、公安、主流媒体等部门也要联合治理。例如,当普通人的私密信息被窃取并编成低俗谣言,公安部门要严查信息泄露缘由及后续造谣情形,将违法犯罪者绳之以法,用真相警示传谣者。对于健康类谣言,卫健部门要第一时间对热点问题答疑解惑,主流媒体可以采访权威专家进行辟谣。

平台积极履行“守门人”责任。网络谣言产生于平台,数字平台需履行“看门人”职责,健全管理制度,从止谣、辟谣、治谣三个维度,系统化建设全流程工作规范。不能止于设立网络谣言举报入口,还要主动查证无权威来源的信息,从源头清理网络谣言。

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对网络谣言频发、实名制落实不到位、拒不履行主体责任和义务的网站平台,依法依规予以查处和整治,督促平台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净化网络环境。


Leave a Reply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