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级传播

现象级传播是指某一事件、话题或内容借助互联网在较短时间内引发超高关注热度,讨论人数众多,受到整个社会和特定群体广泛聚焦,形成网络刷屏的现象。其核心在于“现象级”,即在短时间内迅速引发大量用户的共鸣和参与,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这种传播现象通常具有迅速性、广泛性、多样性和交互性等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从本质上讲,现象级传播是社会情绪在特定时间节点上的集中爆发,它反映了人们在信息过载时代对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强烈需求。

一、表现形式

现象级传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形式:

(一)热点事件的全民讨论

1.社会新闻的广泛传播。一些具有重大社会影响或引发公众强烈情感共鸣的新闻事件,如灾难事故、社会问题等,容易引发全民讨论。例如,2015年的“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因其重大人员伤亡和灾难性,迅速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各大媒体平台纷纷报道,社交媒体上也充斥着大量相关讨论和祈祷信息。

2.娱乐新闻的疯狂炒作。娱乐圈中的明星绯闻、恋情公布、新作品发布等事件,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粉丝和普通大众的关注。如2019年某流量明星的恋情曝光,迅速登上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热搜榜首,引发了无数网友的热议和追捧。

(二)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

1.影视作品的爆红。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凭借其精彩的情节、出色的表演和深刻的主题,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观众的关注和讨论。例如,2020年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以其独特的剧情和对人性的深刻挖掘,成为现象级的爆款剧集,不仅收视率高,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剧情解读和角色讨论。

2.音乐作品的流行。一首旋律动听、歌词感人或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容易在大众中广泛传播。如2017年的一首《学猫叫》,以其洗脑的旋律和有趣的歌词,迅速走红网络,成为现象级的流行歌曲,被广泛传唱和改编。

3.文学作品的畅销。某些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独特写作风格或引发读者强烈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也会成为现象级传播的对象。比如,2013年的一部《平凡的世界》,在经过媒体的宣传和推荐后,再次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销量大增,引发了社会对这部经典作品的重新审视和讨论。

(三)网络活动的全民参与

1.网络挑战的风靡。一些简单易行、有趣好玩且具有社交互动性的网络挑战活动,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全民参与。如2014年的“冰桶挑战”,旨在为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筹集善款,因其新颖的形式和明星的参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潮,众多网友纷纷参与挑战并提名他人,形成了良好的公益传播效应。

2.线上活动的火爆。各种线上活动,如投票、抽奖、话题讨论等,也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吸引大量用户的参与。例如,一些电商平台在“双十一”期间推出的各类促销活动和话题互动,能够吸引数亿消费者参与,形成现象级的传播和消费盛宴。

(四)公益话题的广泛传播

1.公益事件引发关注。一些涉及社会公益、环境保护、弱势群体等公益话题的事件,容易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如2016年的“罗一笑事件”,因涉及儿童白血病救助和公益募捐等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争议,推动了公众对公益募捐透明度和规范性的讨论。

2.公益倡议广泛传播。一些公益组织或个人发起的公益倡议,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传播,能够迅速得到广大网友的响应和支持。如“光盘行动”的倡议,通过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呼吁人们珍惜粮食、减少浪费,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积极响应和践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成因机制

现象级传播的成因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内容、传播渠道、社会环境、意见领袖和用户心理等多个因素。

(一)内容本身的因素

1.内容的附着力。被传播信息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迅速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这种附着力体现在内容的独特性、新奇性、情感共鸣等方面。例如,一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视频,或者能够引发人们强烈情感反应的内容,如感人至深的故事、令人愤怒的事件等,更容易引发现象级传播。

2.内容的操作性。信息具有视觉化、具象化和可操作化的特征,便于用户理解和传播。当信息能够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并且用户能够轻松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如通过简单的分享、评论、模仿等行为,就更容易形成现象级传播。

(二)传播渠道的作用

1.算法推荐。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能够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和兴趣偏好,将内容精准地推送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群体。这种算法推荐机制使得内容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找到其目标受众,从而为现象级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

2.网络互动。互联网的互动性使得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对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形成裂变式的传播效应。此外,平台提供的各种互动功能,如话题讨论、投票、直播等,也为现象级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三)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

1.社会情绪的共鸣: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某些事件或话题容易引发公众的普遍情绪共鸣。这种情绪共鸣可能是基于共同的社会经历、价值观或情感需求。例如,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可能对公平、正义等话题更加敏感,当出现相关事件时,就容易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传播倾向。一些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观或具有文化特色的内容,更容易获得大众的认可和传播。例如,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在国内外都可能引发关注和喜爱,形成现象级传播。

(四)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

1.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意见领袖在所处领域或群体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的观点和行为往往能够引导大众的关注和讨论。当意见领袖参与到某个话题或事件中时,能够迅速吸引大量粉丝和关注者,从而推动现象级传播的形成。

2.意见领袖的多样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意见领袖的构成也日益多元化,包括专家学者、娱乐明星、网络红人、草根代表等。不同类型的意见领袖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内,凭借其独特的专业知识、影响力和传播方式,能够迅速吸引特定受众群体的关注。

三、影响分析

现象级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积极影响

1.凝聚社会情绪,促进社会互动。现象级传播往往能够调动大量用户的情绪,形成一种集体情绪共鸣。这种情绪的共鸣能够将分散的个体在情感上凝聚起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比如,在一些公益事件中,现象级传播能够迅速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促使人们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2.推动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认同。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现象级传播事件,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某种文化,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比如,一些传统的节日、习俗或文化艺术等,通过现象级传播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接受,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促成社会议题,推动问题解决。现象级传播能够将一些社会问题或议题迅速推到公众视野的中心,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种关注和讨论能够促使相关部门和机构重视并采取行动,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例如,一些关于环境保护、教育公平、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热点事件,通过现象级传播后,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进而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4.带动产业发展,创造经济价值。现象级传播往往能够带来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这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比如,一些现象级的影视作品、音乐、游戏等,能够引发大量的粉丝追捧和消费,带动影视、音乐、游戏、周边产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

(二)消极影响

1.引发情绪极化,加剧社会对立。现象级传播中,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大量用户的参与,容易导致情绪的极化现象。不同观点和立场的用户在讨论和互动过程中,可能会加剧对立和冲突,甚至引发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2.造成信息过载,降低信息质量。在现象级传播过程中,大量的信息会在短时间内涌现,其中不乏一些虚假信息、低质量内容或谣言等。这些信息的传播会干扰公众的判断和认知,降低信息的整体质量,使人们难以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

3.引发社会焦虑,造成情绪恐慌。一些负面的现象级传播事件,如灾难、事故、疫情等,可能会引发社会公众的焦虑和恐慌情绪。这种情绪的传播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

4.扭曲价值认知,误导行为观念。部分现象级传播内容可能存在价值观导向的问题,如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宣扬拜金主义、扭曲的爱情观等。这些内容的广泛传播可能会对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误导,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四、启示建议

现象级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社会效应,合理利用其积极作用并防范其消极影响,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现象级传播的积极作用

1.推动社会议题的形成和解决。利用现象级传播能够迅速吸引公众关注的特点,将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或议题推到公众视野的中心,引发广泛讨论和关注。例如,通过策划和传播与环境保护、教育公平、医疗卫生等相关的热点事件,促使相关部门和机构重视并采取行动,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2.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借助现象级传播的力量,将具有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内容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可以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和互动形式,激发大众对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现象级传播能够带来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通过现象级传播推动影视、音乐、游戏、旅游、农产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经济价值,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二)防范现象级传播的消极影响

1.确保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在策划和传播过程中,要严格把控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虚假信息和误导性内容的传播。同时,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

2.避免情绪极化和对立。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网络热点,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化参与。媒体和社交平台要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发布客观、理性的报道和评论,引导公众进行理性讨论,减少对立和冲突。

3.防止价值观的误导。加强对现象级传播内容的价值观引导,避免出现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宣扬拜金主义、扭曲的爱情观等不良价值观的传播。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Leave a Reply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