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conformity),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众,因此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定义
从众心理,即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即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会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影响因素
群体因素
群体一致性: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当群体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会明显下降。研究显示,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发表异议,从众者的数量就会立刻出现明显的下降。而群体外成员提出的异议,其造成的影响则小于群体内成员的不一致意见。
群体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随着群体规模增大而增大。一个较小的群体就可以引发强大的从众效应。研究发现,相比于1~2人的群体,3~5个人的群体能够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而当群体规模超过5人时,从众行为却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减少。在1969年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中,让1、2、3、5、10或15人在人行道上抬头观望,当人群规模从1上升到5的时候,过路人同样抬头观望的比率稳步上升直到接近80%,规模从5上升到10人的时候比率却缓慢下降,继而10至15人间又出现上升,不过上升幅度不如从前。
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高,个体对群体的依附心理越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比如,在一个种族群体里人们会感受到一种共同的“归属群体的从众压力”,这种压力促使着人们在言行举止、谈吐、穿衣打扮方面都尽可能地向群体靠拢,否则便会遭人讥笑。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及身份越高,越具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压力。而反之,地位较低者在权威者的意见与自己相悖时,更容易想也不想地舍弃自己的观点,因而发生从众。同样,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身份越贵重,他/她的观点影响力就越强,自然就越容易引发从众行为。
是否需要面对群体压力:前面曾提到,在阿希实验中,若以匿名方式回答,那么被试者就有更高的几率坚持自己的判断。确实,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意见与多数人不一致,也无须担心会遭到群体的排斥,被试者就可以坦然做自己,从众行为的发生就会减少。
个体因素
性别:人们通常认为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从众。但其实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研究表明,女性在一些比较男性化或是男性比较擅长的问题(如汽车、足球等)中容易展露出更多的从众行为,而男性则更容易在一些女性化的话题(如化妆、文学)中表现出从众。在男女都比较了解的中性问题中,则性别对从众行为的影响不大。
年龄:从年龄上看,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从众,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前者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声音的影响。
个性特征: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许需要等都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一个人能力越强,自信心越强,自尊心越弱,对社会赞许及认可的需求越低,对焦虑情绪的处理能力越强,就越不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在阿希实验中那25%的坚持己见者正是如此。
知识经验:任务越简单,人们对它越了解,所掌握的信息越多,判断就越清晰,就越不容易从众,反之则越容易从众,这也是受到了信息压力的影响。
文化因素
根据史密斯的实验,从众行为的平均发生率是31%,而比利时的学生从众程度则远远低于平均值,只有14%,相反,在斐济的印度教师中,这一数字则达到了惊人的58%,这一巨大的反差印证了一点,那就是从众行为在不同文化间有着极高的差异性。在北美及欧洲东北部等个人主义盛行的地方,个人的意见和价值受到极大的推崇,而从众行为则是负面的,它在这些地方的发生率仅为25%,而在集体主义至上的地区,或是人与人间相互依存程度较高的地方,比如非洲、亚洲、大洋洲以及南美洲等地,一个人应对其所属的集体表现出绝对的忠诚,因此“少数服从多数”的概念十分风靡,从众行为不仅不会被鄙视,甚至还会得到尊重与理解,因此在这些地方从众率则平均上升至37%。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间并无高下之分,它们间的区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背景,让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从众行为。
心理利弊
积极的从众心理无疑能为我们带来许多益处。如果一个集体中的人们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大局出发,团结一致,锐意进取,那自然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共同的目标也就会很快达成。积极的从众行为能够起到鼓励、激励的作用,互相激励情绪,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一些不受欢迎的标新立异之举会受到大家的一致抵制,比如,若有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在大喊大叫,就会遭人侧目,而他大概也会识趣地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良影响,继而停止。公众都讨厌越轨者,甚至会群起而攻之,这样就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但同时从众也是一把双刃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有些时候,从众心理也有它的许多消极影响。比如:
决策中的从众心理
在集体决策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参与决策者不愿意标新立异,做那个与众不同的人,以免被他人孤立。二是参与者对问题不了解,心中缺乏主见。三是参与者见大多数人的意见都差不多,尽管自己有不同的看法,却羞于表达,也担心大家不接受,于是索性人云亦云,随大流。无论是什么原因,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集体决策时没有人会站出来捍卫真理或坚持己见,如果有少数人有预谋地抢先发言,占据先机,那么很有可能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表示赞同,这样会形成损害集体利益的危险决策。
盲从导致个体思维的丧失
消极从众会抑制个体思维,使人陷入盲目从众。物理学家福尔顿在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时,运用了新的测量方法,最终的结果是传统理论的数值的500倍,福尔顿觉得这个结果太离谱,一旦公布会引来质疑的声音,大家会认为自己是在哗众取宠,所以他没有公布这个数字。可事实证明福尔顿的结果其实是正确的,他因为一时的犹豫和对传统理念的屈服,错过了震惊科学界的机会,这让福尔顿追悔莫及。
心理对策
破除权威定势
要营造积极、科学、开放的舆论氛围。权威的存在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现象,但对权威的过分尊崇和盲目追随只会带来恶果。生活中人们对权威意见的一味顺从很容易导致在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因此应该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和盲从,不能将权威的意见均视为圭臬,要放大并重视普通人的贡献和智慧,这样自然会百花齐放。
创造自由空间
要培养人们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决策或是商议问题的时候多举办交流分享会、辩论会等,鼓励不一样的声音,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人们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各抒己见,这样人们的自主思维就会逐渐增强,做到不盲从、有主见、理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