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是指对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某种事物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也是由社会按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分类而形成的固定印象。刻板印象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况,节省时间与精力,但是往往可能会形成偏见,忽略个体差异性,人们往往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若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或可扭曲为歧视[3]。

发展历程

“刻板印象”一词自1922年提出以来,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从最初的概念出发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刻板印象的特点和作用。刻板印象是对一个社会群体的一种普遍的、固定的观念和看法。它不一定有事实依据,也不考虑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它只是人们心中存在的一种固定的观点,却能对人们的感知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它可以简化社会认知活动,使人们更容易、更快地理解事物的作用。但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认知不准确。尤其是负面的刻板印象,除了上述缺点外,也会给刻板印象对象带来其他一些负面影响。

博尔达洛认为,它是指个人受到社会环境或周围人的影响,对某些人或事有固定的看法。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他学者认为,这不是基于直接经验、事实或个人差异。这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固定观点。此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刻板印象威胁”一词:一些文化对某些群体有负面刻板印象。如:美国的种族歧视和中国的地域歧视。在某些情况下,群体成员担心其他人会用这个概念来评判和对待他,他们担心自己的表现会证实这种刻板印象的威胁[5]。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Stigmatiser(如艾滋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等)一旦获得一定的“特殊”待遇,就会受到社会上的许多偏见、歧视和不公正,从而对其心理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多的是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进行的。这些研究证实了我们社会和文化中存在的各种刻板印象,如性别刻板印象、年龄刻板印象、地域刻板印象、外表刻板印象、社会经济地位刻板印象、民族刻板印象等等。

影响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对我们进行的社会信息加工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表现

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使人们能够迅速了解某人的大概情况,有利于人们应对周围的复杂环境。

消极表现

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

刻板效应具有如下特点:

①对个体、群体过于简单化的分类。

②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有惊人的一致性。

③多是偏见,甚至完全错误。

形成途径

社会刻板效应是经过两个途径形成的:一是直接与某人或事、某群体接触,将其特点固定化;二是由他人间接信息影响形成,间接的信息影响,就是刻板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克服方法

克服刻板效应的具体方法:

一是要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二是深入到群体中去,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接触,并重点加强与群体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员的沟通,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悖的信息,最终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获得准确的认识。(网络资料汇编)


Leave a Reply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