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词语解释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
标签化
标签化是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
原理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标签效应的心理学原理
1.暗示作用: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后,如果他没有反对这个标签,那么他很可能会做出实际行动来符合标签的指示。无论是好是坏,标签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
2.承诺一致性:人们倾向于保持与自己标签一致的行为,以避免认知失调。
标签效应的实验证据
1.克劳特实验:心理学家克劳特要求一群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并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被称为“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被贴上“慈善的人”标签的人比没有被下结论的人捐钱更多,而被贴上“不慈善的人”标签的人捐钱更少。
2.二战期间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在二战期间招募了一批纪律散漫的新士兵,要求他们每月向家里写信描述自己在战场上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等。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
如何应对标签效应
1.自我审视和意义换框:列出自己身上的标签,找到哪些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然后将负面标签转化为积极的自我暗示。
2.改变认知,接纳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接受最真实的自己,不需要为了符合标签而强行要求自己。
3.积极的自我暗示:勇敢地对标签说“不”,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发现自己的积极面。
4.远离负面标签的人:减少与经常给人贴不好标签的人的交往,避免吸收消极能量。(网络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