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舆情研判?

一、真实性原则

在舆情研判过程中,首先应秉承真实性原则。伴随着舆论场的公开性,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充斥其中,真假难辨。对于舆情研判人员而言,首先应该辨别事情的真伪,还原事实真相。可通过来源研判、逻辑研判和常识研判等手段,过滤掉冗余信息和噪音数据,剔除伪舆情。在真实、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提高舆情分析的效率。

二、时效性原则

网络信息有自主化传播特点,公众在社交媒体中实时的信息发布、互动和参与等行为导致舆情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影响大。舆情热点的突发性、高变异性、扩散力强等特征倒逼管理者迅速对舆情做出判断。如果研判回应滞后,不仅导致舆情的转化、异化与交叉感染。因此要强化研判的时效性,在舆情爆发后第一时间采集信息,分析话题溯源、关键传播节点、舆情传播态势、网民情感倾向等,从高流动性、高维度数据中挖掘数据价值,准确掌握舆情性质和发展脉络,及时研判并做好风险评估。

三、系统性原则

网络舆情研判是对舆情进行价值和趋向判断,是舆情处置的前提。在舆情研判时,应形成系统的判断逻辑,厘清舆情背后的社会思潮,结合多学科背景多层次解读舆情。

1、逻辑背景研判

舆情是民意的集合反映,本身体现的就是社会影响性。在舆情的背后反映的是潜在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心态。在社会转型期,公民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状态,舆情主体代表了不同利益群体,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情感倾向。因此,研判时要全面及时了解舆情,由表及里,看到事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态以及社会问题。

2、多学科背景研判

舆情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舆情共振的原因复杂,需要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多学科交叉深入研究。从学科归属来看,舆情分析是集政治学、新闻传播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内容的新兴交叉学科。在舆情研判过程中,应打破学科壁垒,综合不同学科的优势,汲取各个学科精华,实现科学的趋势分析、规律探索。


Leave a Reply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