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舆论场中,“标签”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公众快速认知复杂事件的捷径,也是扭曲真相、制造对立的始作俑者。这种强大的“标签效应”,正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舆论生态。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就是网络舆论中的“标签效应”。
(一)是什么?
“标签效应”(Labeling Effect)源于社会学中的“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其核心观点是:一个人或群体被贴上某种标签后,会倾向于按照这个标签所暗示的行为模式去行动,同时社会也会以标签为框架来理解和对待他们,从而使标签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在网络舆情中,这一效应被无限放大。由于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的快速性和圈层化,网民为了在最短时间内理解和讨论复杂事件,会自发地、或由意见领袖/媒体引导,为事件、人物或群体贴上高度简化和情绪化的“标签”。这些标签一旦形成,就会强力地主导后续舆情的走向。
社会心理相关话题在舆论场常表现为标签化舆情事件,刺激网民的关注、扩散与讨论热度。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官员”“富二代”“权贵”“特供”“豪车”等标签在当前舆论环境中,属于高度敏感字眼,易激起围观和讨论。
例如,重庆保时捷女车主与男司机肢体冲突事件中,“女司机飞扬跋扈”“保时捷豪车车主”等身份与行为,被认为是“强势”的一方,开普通车的男司机成为舆论同情的对象,这样“一边倒”的传播自然引来更多质疑,并被网民“揪住不放”。在舆情发酵过程中,保时捷女司机身份信息、家庭背景、资产情况等不断被网民“人肉搜索”,形成了一场网络狂欢。
(二)什么表现?
标签的威力在于其极致的简化能力和情绪动员力,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简化认知。面对海量信息,标签作为一种认知捷径,帮助公众快速对事件进行“定性”,降低理解成本。
例如,2023年6月,一则“某高校饭菜中疑似吃出老鼠头”的视频在网络中传播,引起网民热议。校方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回应异物是“鸭脖”,但舆论并不买账。“指鼠为鸭”等各种热梗热词开始传播,舆情持续发酵,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演变为全网关注的公共舆论事件。
第二,强化情绪。标签通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恶魔”、“英雄”、“拳师”、“土豪”),能迅速集结具有相同情绪的人群,形成舆论压力。
例如,2024年3月28日,江西上饶市玉山县一房东手执探照灯对全屋进行“无死角检查”,列出万元赔偿单,视频一经曝光即引爆舆情。此事随即被网民命名为“提灯定损”事件,并火速登上各平台热搜。
第三,划定阵营。标签天然具有“站队”功能,支持方和反对方会围绕标签展开争论,使得理性讨论空间被压缩,演变为身份和立场的对抗。
例如,在网络舆论场中,当讨论被简化为“男VS女”、“贫VS富”等标签对立时,理性辩论的空间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有立场先行的互相攻讦。
第四,刻板印象。一个强烈的标签会像“滤镜”一样,让后续信息被选择性解读和接受。符合标签的信息被放大,不符合的则被忽视或质疑,造成刻板印象。
除了个体事件容易被标签化外,“地域标签”也是常见的现象。它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刻板印象,网络放大了其传播范围和固化程度,使个体被群体特征所“绑架”,难以被客观看待。
(三)怎么办?
网络舆情中的标签效应是一把威力巨大的双刃剑。它既能高效凝聚共识、推动社会问题解决,也极易简化事实、固化偏见、制造对立、导致网络暴力。
在舆情研究中,网民对于一些特定群体,如农民工、小摊贩等,容易给予“一边倒”的同情。如果基层部门应对舆情的能力不足,很容易在舆情事件中受标签效应的影响,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舆情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情、民意和复杂诉求,在舆情应对中需要给予尊重和考虑,及时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社会共识。
总之,破除标签效应的桎梏,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媒体与意见领袖应审慎克制,避免为流量而煽动性贴标;平台需完善机制,减少算法对极端标签的推送;而作为普通网民,我们更需保持一份清醒的反思自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接近真相,守护一个更加理性、包容的舆论空间。(网络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