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介技术塑造着人们的情感体验,也改变着人们的情感表达规则。共情效应就像一面棱镜,既能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温暖,也可能放大情绪导致对立。
(一)
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被称为移情、同感、共鸣或同理心,是指个体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景下做出准确情感反应的一种能力。
社会各领域普遍将共情作为一种说服技术以达成各自目的:戏剧影视通过情感操纵来争夺观众,广告通过让受众与广告中的主人公共情进行商业说服,新闻报道也深谙通过叙事和影像来引发受众共情。在舆情事件中,如果相关方能有效运用共情,往往能更好地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反之,则可能加剧冲突,甚至引发次生危机。
大众既是共情对象也是共情者,共情既有积极效果,也有消极效果。对于普通人而言,“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等时常见诸社会生活道德说服,很多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往往会被归结为缺乏共情。
比如,马拉松冠军“最快女护士”调休风波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张水华以国内女子第一冲线。在接受采访的镜头里,她双膝带血、嗓音哽咽,对着领导隔空喊话:“不是求特殊假期,只求周末调休能被支持。”张水华的情绪化表达未考虑同事感受,网友们未能共情,结果她受到了网络暴力,品牌解约,舆论严重两极分化。这也提醒公众人物需注意在公众场合的表达。
而在突发事件的官方通报中,很多内容只顾自说自话,不顾及公众感情,时常出现“领导很忙体”,领导指示内容占据绝大多数篇幅,而民众关切的实质问题则一笔带过。这种做法也被认为缺乏同理心,容易引起公众愤慨,从而产生次生舆情。
(二)
社交媒体中的情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单一元素,而是理性与感性相互交织的复杂综合体。在表达意见的过程中,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往往让位于情感认知和态度的宣泄,情感成为网络舆论的主题。
以社交媒体平台为例,公序良俗与社会冲突两类事件,极易成为情绪的引爆点。
涉及公序良俗的事件以道德为由,引起公众对于一般秩序和社会道德的关注和讨论。例如,丽水松阳县交通局职工潘某某,在5月份先后与两名女生举办婚礼的事件,犹如一颗道德炸弹在社会中炸开,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深思。
社会冲突事件与公众的利益直接相关,基于价值信仰、资源、地位、权力的不平等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网民的个人情感在共情效果的放大下扩张为公共情感,甚至超越对事件本身的感知关注。例如,甘肃家长“质疑校服质量被拘留”事件引发社会对“网络言论边界”与“执法程序规范”的讨论。
(三)
一些研究还表明,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动,尤其是涉及公众利益的变动,负面情绪更容易激发舆论的产生。
面对负面舆情,要实现共情表达的积极效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主动察知社会情感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来自于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对真相的追求、对公正的渴望等方面。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需求,可以更好地把握舆情发展的脉络和趋势,为后续的处置和沟通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善于换位思考。除了了解民意的表面现象外,还需要深入察觉其深层诉求。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理解公众在事件中的立场和感受,为制定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引导策略提供依据。
第三,体现人文关怀。舆情事件往往涉及到特定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在处置过程中,需要体现对这些群体或个体的人文关怀和尊重。通过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更好地促进问题的解决和舆情的稳定。
在运用共情时,也需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
其一,真诚是关键。共情不是表演,虚假的、浮夸的表演更容易被识破,会带来更大的反噬。
其二,共情应建立在坚守法律、道德和品牌核心价值的基础之上。如同七匹狼,并未因舆情压力而起诉面馆老板或进行不当营销。
其三,共情是理解,但不意味着无条件满足所有诉求,特别是那些不合理的部分。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沟通和引导。
其四,共情不仅用于危机,共情应融入日常的用户沟通、产品服务和品牌建设中,从而预防潜在舆情,或在危机来时拥有更强的信任储备。
共情传播既是术也是道,只有准确理解共情,深刻理解共情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掌握共情的情绪和认知机制,才能在舆情应对中达到积极的效果。(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