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论学中,对冲效应是指一个新闻事件的关注热度和舆论热度,会因后发或同期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显著性、情感冲击力或议程设置等,被削弱甚至掩盖,导致公众注意力转移的现象。
当多个新闻事件同时发生时,一些事件会因时效性、重要性、关联度,或因涉及非主流、弱势群体、名人明星等因素受到特别关注,进而冲击、淡化其他新闻事件的关注度,这同样属于对冲效应的范畴。
一、表现形式
(一)自然迭代
1.前后对冲。后发的新闻事件凭借其强时效性,对先前的新闻事件形成覆盖与对冲。在网络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新热点不断涌现,旧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往往迅速被新事件取代。
例如,微博热搜榜实时更新,当新的热门事件发生时,公众的注意力被新事件吸引,原本的热点话题热度会急剧下降,逐渐淡出舆论视野,形成“后浪推前浪”的局面,这是典型的前后对冲。
2.竞争对冲。当多个新闻事件同时出现时,它们之间会因各自特性展开关注度的竞争。那些时效性强、重要性高、与公众生活关联紧密的事件,更容易获得公众关注。
例如,在某一时期,同时出现了某地发生地震灾害、娱乐明星丑闻等不同新闻事件。由于地震灾害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重要性极高,会吸引大量公众关注。
(二)人为干预
1.正面对冲。在负面事件引发舆论危机时,相关主体通过及时发布权威、详细的正面信息,来对冲负面消息的不良影响。
例如,在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官方部门迅速开展调查,并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处理措施以及后续监管计划等权威信息,同时邀请专家解读食品安全知识,通过多渠道广泛传播,让公众了解真实情况,用正面声音对冲负面舆论,稳定公众情绪。
2.议题对冲。基于公众注意力有限性特点,媒体或相关主体通过策划新的话题,引导公众将注意力从原有的舆论焦点转移到新话题上,缓冲已有话题的冲击力。
例如,在某企业面临产品质量负面舆情时,企业可主动策划“产品创新研发成果展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等话题,将公众的关注点从负面质量问题引导到企业积极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降低负面舆情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实现对舆论走向的引导。
二、形成原因
(一)信息过载
每天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短视频平台等各类渠道不断推送海量资讯,公众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注意力资源变得极为稀缺,在接收信息时会自动筛选,优先关注那些新鲜、刺激、重要的内容,从而对冲掉旧新闻的关注度。
(二)猎奇心理
公众天生具有猎奇心理,对新奇、罕见、戏剧性的事件充满兴趣。当具有强冲击力的新新闻事件出现时,能够迅速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相比之下,已被公众熟悉的旧新闻事件,吸引力逐渐减弱。
(三)认知疲劳
当同一类信息或同一新闻事件被反复报道时,公众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会逐渐降低,主动寻求新的信息刺激,转移注意力。
(四)推流运营
为了获取更多的点击量、浏览量和广告收入,媒体会对新闻事件进行筛选和加工,突出其戏剧性、冲突性等元素,以增强吸引力,甚至通过夸张的标题和内容来博取眼球,加速了新旧对冲。
(五)热点周期
社会热点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不同时期,社会关注的焦点会因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当新的社会热点出现时,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关注点和价值取向的转变,公众的注意力也会随之转移。
三、与议题设置理论、注意力稀缺的关系
(一)与议题设置理论的关系
议题设置理论强调,媒体通过对不同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重要性的认知排序。而对冲效应则是议题设置理论在信息快速迭代时代的具体体现与延伸。
从媒体操作层面来看,无论是自然迭代的对冲,还是人为干预的对冲,都离不开议题设置的手段。在自然迭代的对冲中,媒体追逐热点、优先报道更具时效性和冲击力的新闻,本质上是对新议题的优先设置,从而使得旧议题的关注度被挤压。
例如,微博热搜榜的不断更新,背后是平台根据新闻的热度、关注度等因素,对议题进行筛选和排序,新上榜的热点话题设置在显著位置,吸引公众注意力,进而对冲掉旧话题的热度。
人为干预的对冲更是议题设置理论的直接应用。通过正面声音对冲负面舆论,或是主动策划话题引导舆论走向,便是媒体或相关主体运用议程设置能力,有目的地调整舆论场中的议题显著性。
例如,在重大负面事件发生后,官方迅速发布权威信息,将正面、真实的议题置于舆论场的中心位置,抢占公众注意力,压制负面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这是通过议题设置实现对冲效应的典型做法。
(二)与注意力稀缺的关系
在信息过载下,公众注意力呈现出稀缺性和易转移性的特点,这为对冲效应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
一方面,由于信息海量且快速翻新,公众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单一事件上,导致新的、更具吸引力的新闻事件容易引发公众注意力的转移,从而产生对冲效应。
例如,公众在浏览信息中,很容易被突然出现的热点事件吸引,进而放弃对之前关注事件的持续追踪,使得旧事件的舆论热度被新事件对冲。
另一方面,对冲效应的存在又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注意力稀缺。频繁出现的热点事件不断冲击公众的注意力,使得公众的注意力在不同事件之间快速切换,难以形成深度关注和持久记忆。
例如,微博热搜频繁更替,热点事件不断涌现,公众的注意力被分散在各个热点之间,导致对任何一个事件都难以进行深入了解和思考,长此以往,公众的注意力集中能力被削弱,注意力稀缺问题愈发严重。
四、启示建议
(一)及时释放权威信息,实现正向对冲
在舆情事件突发期,负面信息和谣言容易快速滋生和传播。一旦舆情事件发生,相关主体应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收集准确信息,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声明,让公众第一时间获取权威内容,压缩谣言传播空间。还要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多样化传播,将公众的注意力从负面猜测转移到正面内容上,实现对冲效应。
(二)主动策划正面议题,转移舆论焦点
当负面舆情已形成一定热度,单纯依靠信息发布难以快速扭转局面时,可通过主动策划正面议题,引导公众注意力转移。可以分析当下社会热点趋势,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策划与之相关的正面话题,将舆论焦点从负面舆情转移到正面形象塑造上;还可以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媒体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正面话题的传播,对冲负面舆情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利用自然迭代规律,降低舆情热度
虽然人为干预能有效应对舆情,但也可借助新闻事件自然迭代的规律,让新的热点事件逐渐稀释旧舆情的关注度。在舆情事件进入平稳期后,若持续对其进行过度回应,反而可能引发公众的再次关注,延长舆情热度。此时,可适当减少回应频率,等待新的热点事件自然出现。这就是一种“冷处理”。(网络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