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管理的复合传播效应

复合传播效应是指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其效果并非单纯由新闻内容本身决定,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新闻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时机、受众心理、社会环境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具体而言,新闻报道的正面或负面效果,不仅取决于新闻本身的客观事实和价值取向,还取决于网民等受众的反应和评价。一条新闻可能本身是作为正面新闻发布的,但如果网民的跟帖评论大多是批判性的,其宣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面效应。

一、表现形式

(一)新闻内容与受众反应的反差

当新闻内容与受众的预期或价值观不符时,容易引发负面的复合传播效应。例如,某地税务局干部为了深入偏远山区收税,骑自行车甚至扛着自行车走过不通的道路,税务系统的宣传稿本意是表现税务工作者尽职尽责、不辞辛劳的工作态度。然而,网民却批评“连自行车都去不了的地方竟然还好意思收税”,是一种对当地百姓的“压迫”,质疑税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多渠道传播的协同与冲突

在信息传播的多渠道时代,新闻信息通过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多种途径传播。不同渠道之间的协同与冲突也会影响复合传播效应。例如,某公司被曝光花费168万元购买茅台、拉菲等高档酒后,在报纸上用正面报道进行对冲,凸显“萝卜也会分部位进行红烧或凉拌”等细节。这反而引发了网民的讽刺和批判。在新浪微博上,出现了网民绘制的央企萝卜菜谱,以此来讽刺央企在强调节俭的同时,却存在高管挥霍公款购买天价酒的行为。

2024年的《24/67656,他们拿下浙大最高层次奖学金》、2025年的《力克行业难题,他将茅台酒年产量提高30%-50%》,都是新闻复合传播效应的典型案例。

二、成因机制

(一)信息传播的复杂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幅提升,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一方面,信息的海量性和碎片化使得受众在接收信息时面临选择困难,容易被不实信息或片面观点误导;另一方面,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新闻事件的后续发展和相关背景信息可能滞后,导致受众对新闻的理解不全面。

(二)网民心理的多样性

网民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其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差异较大。不同网民对同一新闻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和评价,这与他们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价值观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些网民可能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对新闻进行主观臆断和片面解读;而另一些网民则可能具备较强的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能够客观分析新闻事件。这种心理的多样性使得新闻传播效果难以预测和控制。

(三)文化环境的多元性

社会文化环境的多元性也为复合传播效应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使得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引发不同的文化反应和社会解读。例如,一些涉及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的新闻事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和对待。

三、启示建议

(一)提高信息质量,确保内容准确

新闻信息发布者应严格把关新闻内容的质量,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在报道过程中,要深入调查研究,核实事实,避免出现逻辑上、情理上、常识上的错误。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提供全面、丰富的背景信息,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从而提高传播的正面效应。

(二)加强舆论引导,注重受众反馈

关注网民等受众的反应和评价,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当发现网民对新闻的解读出现偏差或误解时,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进行澄清解释,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以便更好地调整新闻传播策略。

(三)优化传播渠道,实现协同传播

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资源,优化传播渠道布局。各传播渠道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协作,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新闻报道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不同渠道的优势,实现多渠道的协同传播,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培养受众素养,提升理性认知

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受众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优劣,理性对待新闻报道,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化评论。(网络转载)


Leave a Reply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