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删帖越火?起底网络舆情新特点!

近年来,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对网络舆情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和单位产生了“舆情焦虑”。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将舆情视为“洪水猛兽”,处置起来如履薄冰、患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舆情焦虑症”。

其实,很多焦虑主要来自知识的匮乏,只有掌握了相关知识才能从容应对。下面就介绍一下,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突发性。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全程、全员、全息、全效的特点,微博、微信、抖音、论坛等社交平台,为舆情发酵提供平台,导致网络舆情往往在极短时间内瞬间形成,毫无征兆,就像炸弹,一经触发瞬间引爆网络,产生连锁性、爆发性的覆盖效果。加上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舆情传播将呈现几何裂变式速度传播,容易造成严重舆论压力。

复杂性。网络舆情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的因素既有社会公共事务也有私人事务。焦点既围绕政治现象、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主流话题,又聚焦个人的利益诉求。无论是公共话题还是私人问题,一旦涉及特权现象、社会公平、监管乱象、贪污腐败、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都会引起网民强烈关注。比如,江西万年县委原书记毛奇事件,从被网上揭发,到4月8日江西省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情绪化。是指公众对于某一特定事件、话题或现象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态度。特定类型情绪的显化直接导致了舆情热度上涨。

第一,共情效应,是指大众因为同理心触发共鸣形成舆论声势的舆情现象。公众对社会事件的评判往往带有自我的情感投射,如果涉事方的某些特质与个体自身有相似点,就会促使网民产生某种代入感,比如民生问题,可能会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容易令人们产生强烈的同理心,这会使有了强烈的意愿去表达共同诉求。

第二,标签效应,给某类群体、地域、事件等贴上特有标签,并用惯性思维来看待的现象。其心理动因源于固有成见作祟,后续再通过进一步的传播互动,这些标签的刻板印象会影响更多的人,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在涉外籍人员的突发事件中,部分网民在“民族主义”情绪驱动下可能导致非理性的评价集聚;在涉及利益纠纷的突发事件中,部分网民在“同情弱者”情绪驱动下可能产生先入为主与偏信偏听等。

此外,在全媒体传播、用户深度交互的网络技术环境下,“舆情情绪”的集聚效应、放大效应、极化效应、衍生效应等特征进一步凸显,强化了舆情的突发性。

群体极化。指在群体决策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化倾向,即或转向冒险一极,或转向保守一极,该理论首先起源于心理学领域。

大众不论是在现实中还是虚拟的网络社会中都有着相对应的个人标签与社会标签,社会标签是对群体身份特征的具象化,而为了避免群体孤立恐惧、巩固群体地位、加强身份认同,持有群体身份的个人看见相关群体言论会先保留自己的见解默默关注群体方向的观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主动从众附和群体的观点。

网络舆情演变成重大舆论事件,不仅是启动了信息爆料模式,还因为启动了情绪模式,加剧了民众情绪的感染和传播。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隐蔽性,网民摆脱了现实生活中角色束缚,自由发表观点意见,一些冲动性、情绪化、非理性行为容易被激发,助推了舆情群体观点的极化。

群体极化后的网络舆情比个体意见更具冒险性和破坏性,容易出现传播非理性情绪,产生极端言论,又排斥异己意见,误导公众,甚至催生严重的群体性事件,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

易反转。事件在网络传播初期,公众由于对事件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掌握有限,以及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极易受媒体、大V、事件相关方首发信息的引导,进而推动舆情发展,待官方或事件方发布真实情况后,才掌握事件真相。反转结果对社会情绪和政府形象都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

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相比,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形势更复杂、多变、难控,增加了网络舆情治理难度,对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理念层面,以疏为主,采取柔性策略。舆情一旦发生,部分部门决策者下意识地采取回避、删帖、断网等强硬措施,这种传统的治理手段,非但不能消弭舆情,更易错失舆情治理时机,使舆情治理陷于被动。应该以疏为主,采取柔性策略。治理主体要秉持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第一时间发声,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建立与网民的良性沟通机制,在沟通互动中消除误解赢得信任。要重视舆情背后民众切身利益诉求,反思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源头治理是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舆情问题的关键。

第二,法律层面,完善法律法规,用法治手段处理。新媒体环境下,由于网民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单靠道德约束成效有限,强权治理更容易激化矛盾,应对网络舆情热潮,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网络舆情治理在法制轨道上健康运行。

第三,治理主体层面,采用政府主导多元治理措施。网络舆情治理主体除了政府外,还应推动包括媒体、意见领袖、平台运营商、网民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其中,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合作、协商、分权、授权、多元互动等方式来实现联合治理,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协同化调控力量,共同维护网络舆情生态。(网络转载)


Leave a Reply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