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舆情的应对思路,在前面的文章《舆论知识:从慌乱到从容日常舆情的应对思路》中,已经按照网络舆情的应对指标进行了分析。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周期规律入手,分析如何阶段性地应对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依照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网络舆情潜伏期、升温期、爆炸期和平息期,每个阶段都有较为明显的特征。虽然在业内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法,每个阶段也有不同的叫法,但在总体上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性是一致的。
(一)
潜伏期:建立舆情预警
潜伏期是网络舆情的萌芽阶段。这个时期,相关信息刚刚发布,在论坛、微博和社交媒体平台零星出现,没有形成一定的传播规模。关注事件的网民数量有限且关注程度较低,意见主要以个体表达为主,没有引起大规模转发和热议。
这一阶段的网络舆情表面看并不具有威胁性,但网络媒体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使潜伏期的舆情随时蓄势待发,舆情应对绝不可掉以轻心。
潜伏期的应对重点是建立预警。它要求对舆情事件有充分认识,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变化,了解公众关心的重点和疑点,预见事情可能的发展和后果;再要先于公众对舆情事件真相进行调查和公布,通过积极发声和信息公开,抢占舆论先机,对矛盾和风险苗头进行有效疏导和化解。就像“枫桥经验”所倡导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
(二)
升温期:防止舆情蔓延
升温期属于过渡阶段,在潜伏期和爆炸期中间。随着时间推移,关于舆情事件的信息逐渐累积,话题讨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大部分舆情事件会逐渐升级,尤其是社会敏感话题、与社会关注热点密切相关的议题,经历短暂的潜伏期后就进入升温期。
这个阶段,原本孤立分散的信息也被整合在一起。网民关注度也逐渐提升,已经形成了特定的观点,并开始传播、交互意见,网络舆情的力量开始显现。
升温期是网络舆情主体意见和诉求的形成期,对峙网络舆情客体希望得到满意的回应;同时也是谣言的高发期,随着事件相关信息不断涌入网络,谣言掺杂在事实中混淆公众试听,因其更吸引眼球、煽动情绪,所以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甚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一阶段网络舆情应对的重点是防止蔓延,尽量降低负面影响。主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是回应公众诉求,以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充分对话;二是遏制谣言,消除不良影响。
升温期要调动起多方资源帮助控制舆情蔓延,包括媒体、专家团队以及网络意见领袖等,形成较有利的舆论场;要紧跟舆情发展局势,提高响应层级,多渠道与公众进行网上、网下的沟通,抓住导致舆情升温的关键点,从而全方位控制舆情升温的速度和火势范围。
(三)
爆炸期:注意平稳态势
爆炸期的网络舆情事件就彻底成为公众议题,是网络舆情应对最艰难的关键时期。之所以称之为爆炸期,是因为这个阶段舆情信息爆炸,公众情绪爆炸,网络“炸弹”投向现实社会。
爆炸期极易诱发次生舆情危机,大量信息堆加,讨论不断深入,会挖掘出与原舆情事件相关联的诸多事件,不断刺激网民的情绪。如果应对不当、处置不力则会制造新的舆情危机,加剧原舆情事件的严重性。
应对爆炸期网络舆情的重点是平稳态势,尽可能为舆情降温。爆炸期局面混乱,公众缺乏理性,舆论呈一边倒趋势,要想控制住局面必须要着手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公众的谅解和认可,还要从情感层面入手平息舆论。在应对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防止网络舆情线下转移,诱发群体性事件。
(四)
平息期:进行信任重建
进入平息期后,可以明显发现受众的关注度下降,公众情绪趋于冷静和理性,事件逐渐淡出网络平台。对于网络舆情客体而言,算是进入了一个休整阶段,但也不可放松警惕,要防止舆情重新被点燃,还要重建与舆情主体间的信任,修复受损形象。
网络时代,舆情事件接踵而至。今天热议的话题可能明天就成为旧闻。有时候,某些舆情热点可能会自行由爆炸期进入平息期,并不是因为应对的得力,而是有新的舆论热点出现,受众的注意力转移。此时,如果松懈而不作为,原本熄灭的舆情很快会卷土重来,甚至火势更猛,更难控制。
平息期的舆情应对重点是重建信任。一是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二是要为今后的日常工作铲平障碍。因此,平息期要继续做好善后工作,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其次,要通过策划实施一些活动来获得受众的重新认识,逐步消除公众的负面印象。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舆情事件都沿着这四个阶段发展,可能原本逐渐平息的舆情会反弹升温,或者升温过程中的舆情没有爆炸就逐渐平息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网络舆情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应对不同的舆情事件,尽可能将舆情控制在潜伏期,止步于升温期,缩短其爆炸期,防止其平息期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