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发生的诸多网络事件中,引发的舆情反馈不尽相同,这些舆情反馈虽是网民行为习惯以及传播机制的具象化表征,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在研究舆情生成、发展等问题时,业内人士会用某些“效应”,对舆论场的某些共性现象进行描述、归纳,这便是舆情效应。今天的文章主要介绍“次生舆情效应”。
(一)
次生舆情是在新媒体环境中以原生事件议题为基础和诱因,再生和演化的新舆情。一个原生事件议题可以导致多个次生舆情,新舆情既可以继续指向原生事件,也可以旁及或引发其他事件。比如:地震灾难之后会有泥石流之类的“次生灾害〞。
同样,某些公共事件成为舆论热点之后,网民或媒体会把目光聚焦到这个地方,如果事情没有及时处理好。可能会引发公共讨论和意见的表达,很多平常被掩盖和忽略的问题都被“扒〞出来,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次生舆情〞。
例如,涉及到食品安全的案例,甘肃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事件,从一则2025年7月3日,麦积区卫生健康局的一则不足200字的通报开始,舆论的诸多疑问开始展开。
刚开始是幼儿园儿童血铅异常,再到儿童家长质疑检测数据异常,次生舆情不断发生。整个事件也反映出了教育、卫生、市场监管等多个环节的问题。从区卫生健康局的通报,到天水市联合调查组的通报,再到甘肃省委省政府调查组的通报,公众关心的问题得到详细回应,舆情才逐渐消散。
(二)
次生舆情具有后发性与围合性、关联性与偶然性、敏感性与话题性等特征。
第一,在时间顺序上,次生舆情是在原生事件舆论开始之后。整个事件在信息场域的变化上遵循着原生舆情裂变和不同次生舆情聚变的路径,即后者总是以前者为中心围绕其不断出现。
第二,当原生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后,事件中不同利益攸关方都有可能伴随着主体事件的变化而被牵连,从而成为次生舆情指向的主体。舆情次生的偶然性、突发性背后又有其必然的现实逻辑。
网络次生舆情并非全是空穴来风,一些偶然的网络事件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热点,是因为它们集中代表或反映了某些社会情绪或社会心理,比如官员贪腐问题之所以能演化出网络次生舆情,背后正反映了公众对官员贪腐问题的不满。
第三,在舆情指向的主体、议题与具体内容方面,次生舆情都可能是对原生事件舆情新的补充或发展,甚至比原生舆情更具话题性。比如,次生舆情多指向容易刺激社会神经的公权部门、官员、明星、名人和小人物,以及强权与弱势矛盾、贫富分化、伦理道德和公平正义等问题或领域,因此其传播扩散的动力也就更强。例如,安徽泾县桃花潭游客被打事件,次生舆情的核心在于公众对基层执法公平的质疑。
从社会功能上看,一方面,网络次生舆论推动了舆论表达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等,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大众狂欢的网络次生舆论也弱化了网络主流舆论的话语权,降低了知识精英和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从而给主流价值观传播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三)
网络次生舆情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下面主要从舆情回应、网民参与、事件话题性、网络平台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
其一,回应不及时或回应不当是直接原因。事件本身相关信息未被挖掘出来或一定程度的知情不报,导致信息上的不透明,致使公众舆论情绪不满和积压;涉事主体回应不当,如“不清楚”等敷衍或卸责之类言论,或是处置不当等行为。次生舆情形式丰富多样,伴随着众多受众意见的参与和对主体事件的深挖,各方的意见相互交汇、叠加,导致原生舆情发生裂变和延伸。
其二,网民的参是次生舆情形成的基础。普通网民是次生舆情生成的主力军;网络意见领袖的表达左右网民情绪,激发网络次生舆情。如果舆情事件刺激到了网民的基础需求,将形成新的舆情高潮,加快原生舆情的演变速度。网民的群体心理影响次生舆情形成。比如:逆反、宣泄心理;窥私、猎奇心理;跟风、从众心理。
其三,某些话题容易形成次生舆情的燃点。突发事件容易引发网民热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具有时新性。时新性强的事件能够吸附更多网民的意见,同类意见提高舆情显著性,不同意见通过网络传播聚合为新的舆情。
网民对重要议题始终有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热情。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事件与人们利益的相关程度和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力。一般情况下,社会公共性事件的重要性高于公民的个人事件,突发事件的重要性高于进展缓慢的事件。
娱乐性议题是网民永恒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容易引爆网络次生舆情。此类事件发生后,普通网民、网络推手、段子手等群体蜂拥而至,意见的交锋使得网络次生舆情层出不穷。
其四,互联网平台加速网络次生舆情的形成。相较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平台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完成信息发布。这些消息在网络平台畅通的信道内高速传播,呈现出链状、网状、树状的信息扩散图景。受众收到信息后即时做出反馈,完成意见的表达。
另外,推荐算法、圈层传播、群体极化等传播手段和特点,也加速了舆情的形成和传播。一方面,网民的观点迅速凝结,形成新的舆情;另一方面,原生舆情的裂变过程被加速,次生舆情纷至沓来。
(四)
所以,当“次生舆情灾害”发生时,如果应对和处置不及时、不恰当,会带来新的甚至更大的舆情危机;当次生舆情的发展对事件主体或公共利益起到“辨明事实”、推动事件“真相大白”的作用时,辅之以积极的引导,就会产生良性、健康的作用。那么,应该如何应对次生舆情?
首先,要回应公众关切。对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件,特别是涉及老百姓生命、财产及安全的事件,政府部门要尽量披露、不要掩盖事实。在回应的时候,要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要体现专业性与透明度,还要注意情感共鸣与人文关怀。
其次,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倡导网民运用正确的网络话语权维护公众利益;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实现网络空间自我净化,营造良好的自媒体舆情环境。
再次,强化平台责任,健全法律法规。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整治流量至上和“饭圈”乱象,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对于散播网络谣言的行为进行依法治理。